中国教育发展研究院
China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stitute
推动站略发展 服务教育决策
首页
学院概况
通知公告
教育资讯
资讯详情
工作动态
学术研究
会员服务
分会资讯
历年简报
教育资讯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研究
分会资讯
会员服务
学会简报
政策规划
热点聚焦
战略研究
国际视野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15
首页
>>
国际视野
>>
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
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
来源:
|
作者:
jiaoyuin
|
发布时间:
2017-07-18
|
1933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我国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进程中,必须牢牢坚守人才培养的基本底线不动摇。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此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6年10月15日在湖北省召开的部分高校座谈会上也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要做到四个“回归”,分别是: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其中“回归本分”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
在我国积极构建世界治理体系过程中,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通过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路径实现高水平办学目标已在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我国高等教育同样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国际化办学的水平和内涵而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并提升对建成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度。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内涵,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差距,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求培养人才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还要求具有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世界一流大学也正是通过培养了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声誉与竞争力。准确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是提升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参考。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世界一流大学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家国情怀,既知悉国情、热爱祖国,还愿意为祖国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美国著名西点军校校训就是“责任”“荣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奉献的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使命,就是要深刻理解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家国情怀就是人们对家乡和祖国有深深的依恋,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真诚的热爱,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强烈的国家复兴责任意识。对祖国的热爱首先是要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并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因素,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有复兴国家的责任意识是家国情怀的最高要求,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从来离不开一大批拥有强烈复兴国家责任意识的仁人志士。
在全球化深化发展背景下,家国情怀不断受到全球主义者的冲击,全球主义又叫世界主义,是在近年来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思潮。世界主义认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精神共同体,是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家国情怀倡导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基本原则,而世界主义却有意淡化国家与民族界限,淡化国别间的利益划分。无论经济全球化发展水平达到何种程度,都必须要坚持基本的家国情怀,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不动摇。
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使命;将家国情怀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将家国情怀培养成效作为评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丰富家国情怀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包括加强国情教育以增强对祖国与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萃取中华文明优秀文化产品,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而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目的,进一步强调大学生的当代责任担当意识等;家国情怀的培养体系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对家国情怀内涵的新发展与新需求,要时刻关注不同时代受教育者的特征等。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国际视野也就是全球眼光或者国际视角。人才的国际视野,可以表述为:有国际眼光或国际视角,能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观察与把握世界各行各业发展规律与趋势,并为自身与国家事业服务。在拥有国际眼光与视角基础上,还要能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战略调整与布局。拥有国际视野的根本目标还在于整合全球先进理念与先进生产要素而服务于自身与国家事业的发展。具备国际视野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具备国际的眼光与视角,把握世界发展规律与趋势,以有效整合先进理念与先进生产要素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并最终提高自身与国家的全球竞争力。
世界一流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作为基本要求,哈佛大学在新近推出的“哈佛运动”(THE HARVARD CAMPAIGN)中提出“推进全球性哈佛建设”战略行动,“提供旅行基金以确保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实地科研和实验研究”,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要以培养各行各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作为基本要求。将国际视野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建设具有国际显示度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新与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采取国际通行的学业成绩评价方法与标准,引进国际领先的授课方式方法,搭建广泛的、深度的、高水平的国际性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体系等。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查看全文 »
上一篇:
海外科教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动态
下一篇:
全球中学生科学教育透视